丹·艾瑞里(英语:Dan Ariely,1968年4月29日至今)是一位拥有犹太人血统的美国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教授。[1] 他任教于杜克大学进阶后知之明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Hindsight)。
—— 维基百科
在大学的时候,如果你是男生,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
你有个好兄弟非常喜欢一个女生,然后有一天,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于是把女生约了出来吃饭,想创造一点机会。
这时候你兄弟会对你说什么?
“你也去,帮我……” 这时候,你以为“真实好兄弟,这么私密的事情还带我” 那就错了,其实帮他做什么都是幌子,你去才是目的。
在他们还没有见面的时候,你兄弟会对你说什么?“看着情况办事,聪明点”,言外之意是什么呀?“不要让我难堪,我要给她留下一个好印象” 什么叫好印象啊?
好坏都是对比出来的。比如带你去,意思就是你可能在外貌方面,相较于你兄弟来说有一些劣势,你在他们见面之后的表现也要足够差,至少要凸显出你兄弟的深情和聪慧。
所以,你在他们吃饭的时候像个笨蛋,十足的多余。如果你胆敢妙语连珠,恐怕你兄弟会把你先支开。
你在这个过程里就扮演了一个 “诱饵”。
诱饵效应是艾瑞里教授在书中所用的名称,在不同的地方,它也被称作 “对比效应”,换个说法,就是我们平时说的 “拉个垫背的”。在商业中对比效应是如何被应用的呢?
我们先从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的一次偶然发现说起。
一、经济学人杂志的定价策略
杜克大学的艾瑞里教授在网上冲浪时,无意间发现了《经济学人》杂志的以下广告:
- 单订电子版:59 美元
- 单订印刷版:125 美元
- 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125 美元
艾瑞里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商学院,让100个学生做选择,结果是:
- 单订电子版 59美元:16人
- 单订印刷版 125美元:0人
- 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 125美元:84人
随后,艾瑞里教授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去掉了“单订印刷版”这一选项,再次让学生们选择。结果是:
- 单订电子版 59美元:68人
- 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 125美元:32人
传统经济学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会根据价格和价值做出最优选择。在这种假设下,消费者会选择性价比最高的选项。在这个案例中,单订电子版和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的价格分别是 59 美元和 125 美元。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单订电子版显然更划算,因为价格更低且提供了电子版的内容。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当 “单订印刷版” 这一选项存在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这与传统经济学的预测存在偏差。
而行为经济学强调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案例中,“单订印刷版” 作为一个诱饵选项,影响了学生们的决策。具体来说,当 “单订印刷版” 存在时,它与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形成了对比,使后者显得更具吸引力。这种现象艾瑞里教授称之为 “诱饵效应”。
不难理解,当 “单订印刷版” 存在时,它作为一个诱饵选项,使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显得更具吸引力。学生们在选择时,会不自觉地将“单订印刷版”与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进行比较,从而倾向于选择后者。而没有诱饵的时候,即:“单订印刷版”被去掉后,学生们的选择发生了显著变化。选择单订电子版的人数从 16 人增加到 68 人,而选择合订印刷加电子版套餐的人数从 84 人下降到 32 人。这表明,诱饵选项的存在对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发现对市场营销和定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商家可以通过设置诱饵选项来引导消费者做出特定的选择。
“诱饵效应” 和 “对比效应” 是两个结果相似的研究。简单来说,这两个效应都说明了,有时候通过引入一个不太好的选项,反而能让原来的某个选项显得更好,影响人们的选择。以下分别解释:
1. 诱饵效应(decoy effect)
想象一下,你在餐厅看菜单,犹豫是点一份牛排还是意面。牛排贵一点但更美味,意面便宜但也不错。这时,服务员给你推荐了一道价格更高、分量更大但看起来不太吸引人的海鲜拼盘。你可能会觉得牛排更划算,于是选择了牛排。这就是诱饵效应。诱饵效应就是当我们在两个差不多的选项之间犹豫时,加入一个新选项(诱饵),这个诱饵可能本身并不吸引人,但它会让其中一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2. 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
假设市场上有华为和小米的两款手机,华为的一款手机功能强大但价格较高,小米的一款手机功能一般但价格便宜。根据传统经济学原理,华为手机会吸引那些更看重功能的人,而小米手机会吸引那些更看重价格的人。这时,如果加入一款菠萝手机,功能比小米手机还差,价格却和小米手机一样,甚至更高。按理说,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应该下降,因为多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实际上,小米手机的市场份额反而上升了。这就是对比效应。
在封闭的市场里,A 产品和 B 产品正在激烈竞争。A 产品质量更优,但价格相对较高;B 产品价格更实惠,但质量稍逊一筹。
根据传统经济学原理,A 产品会吸引那些更注重质量、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消费者,而 B 产品则会吸引那些更看重价格、对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消费者。因此,A 产品和 B 产品各自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当一个新的 C 产品进入市场时,情况会发生变化。传统经济学原理认为,C 产品的加入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导致 A 产品和 B 产品的市场份额都下降。
但对比效应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如果 C 产品在各方面都不如 B 产品,那么 B 产品的市场份额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因为与 C 产品的对比而显得更具优势,进而吸引更多消费者选择 B 产品,导致其市场份额上升。
那么这个有趣的现象是谁发现的呢?
二、起源
在1982年,杜克大学的营销学者乔尔·休伯教授与他的同事约翰·佩恩教授以及克里斯托弗·普托博士共同在美国《消费者研究学报》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通过一项创新的啤酒实验,他们首次揭示了“对比效应”的存在,为理解消费者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实验设计巧妙,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以观察不同选择情境下的决策变化。
1. 第一组实验
参与者在两种啤酒中做出选择:
- 啤酒A:价格为2.6美元,质量评分为70分
- 啤酒B:价格为1.8美元,质量评分为50分
结果显示,57%的参与者选择了质量更优但价格稍高的啤酒A,而43%的参与者选择了价格更实惠但质量较低的啤酒B。这一结果符合预期,表明消费者在质量和价格之间进行了权衡。
2. 第二组实验
在这一组中,参与者在三种啤酒中做出选择,其中啤酒A和啤酒B与第一组相同,新增了啤酒C:
- 啤酒A:价格为2.6美元,质量评分为70分
- 啤酒B:价格为1.8美元,质量评分为50分
- 啤酒C:价格为1.8美元,质量评分为40分
根据传统经济学原理,啤酒 A 和啤酒 B 的市场份额应因啤酒 C 的加入而下降。然而,实验结果出人意料:63% 的参与者选择了啤酒 B,其市场份额从第一组的 43% 显著增加到 63%。
这一现象可以用 “对比效应” 来解释。在第一组中,啤酒 A 和啤酒 B 各具优势,消费者难以抉择。然而,在第二组中,啤酒 C 的加入改变了这一局面。啤酒 C 在价格上与啤酒 B 相同,但质量更低,成为啤酒 B 的“托”。这种对比使啤酒 B 显得更具吸引力,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它。
这一实验表明,消费者的决策并非完全基于产品的客观属性,而是受到决策情境的显著影响。传统经济学假设消费者会独立评估每个选项,但行为经济学揭示了消费者在实际决策中会受到 “对比效应” 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一发现对市场营销和产品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索诺玛的面包机
许多年前,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推出了一款售价279美元的家用面包机,但销量不佳。毕竟,对于习惯在面包店购买新鲜面包的美国人来说,花 279 美元买一台不常用的面包机显得不太划算。按照常理,公司应该停止生产这款面包机。然而,威廉姆斯-索诺玛公司采取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策略:他们不仅没有下架这款滞销的产品,反而推出了一款新的面包机,容量更大,价格高达 429 美元。结果,原先滞销的 279 美元面包机的销量在短时间内翻了一倍。
为什么原本滞销的面包机会突然变得受欢迎呢?这背后的原因是 “对比效应”。当消费者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往往会通过比较来做出决策。在新推出的 429 美元面包机的对比下,279 美元的面包机显得更加经济实惠,成为了一个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对比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通过引入一个更贵的产品,公司成功地改变了消费者对原有产品的感知,使其显得更具性价比,从而显著提升了销量。
四、参考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