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yang 2002

同一个世界:为什么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不能解决假货问题?

· simons ·
商业

图片

拼多多,这家在争议中野蛮生长的电商巨头,自诞生之日起便凭借低价策略和社交电商模式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然而,假货问题如影随形,始终困扰着其发展。尽管拼多多多次承诺加强监管、打击假货,但效果并不理想。

这家曾被贴上“假货聚集地”“消费降级代表”标签的平台,一边承受着“砍一刀”的骂声,一边以火箭速度超越淘宝、京东,成为用户数第一的电商平台。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和社交电商模式,使其在下沉市场迅速崛起。2024年第三季度,拼多多总营收达到993.54亿元,同比增长44%。拼多多的净利润率高达24.24%,远超同期的好市多和阿里巴巴。这种高增长和高利润的背后,是拼多多对下沉市场的深度耕耘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是一场关于中国商业底层逻辑的深刻博弈。本文将从拼多多的商业战略角度,深入分析其为何难以解决假货问题。

一、用户画像

当一线城市白领在社交媒体痛批拼多多 “骚扰式营销” 时,平台上的 9 亿活跃用户正默默下单 —— 他们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县城甚至乡村。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拼多多 70% 用户分布在三线以下城市,超60%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拼多多对下沉市场的精准定位和深度挖掘。拼多多的用户画像显示,其女性用户占比超过 70%,成为电商行业中的独特现象。

这群被主流互联网长期忽视的 “下沉市场” 群体,构成了中国最庞大的消费基本盘。他们对价格极为敏感,更关注商品的性价比,不太关心品牌溢价。例如,他们更在乎 “5块钱的拖鞋是否包邮”,而不是品牌是否知名。他们不在意界面设计是否精美,但会为亲友发来的砍价链接熬夜助力。拼多多的争议本质,是城市中产与小镇居民消费观的激烈碰撞。

拼多多的用户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忠诚度高。2023年,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数已达 9.1 亿,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到 7.9 亿。这些用户大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和乡村,他们通过拼多多平台购买各种商品,从日常用品到电子产品,从服装到食品。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通过 “砍价” “拼单” 等功能,鼓励用户分享商品信息,实现裂变式增长。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还提高了用户粘性和活跃度。

二、商业模式

C2M(用户直连工厂)模式

通过聚合海量小额订单,反向要求工厂以 “0库存风险” 生产极致低价商品。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商品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例如,拼多多平台上的“百亿补贴”频道,通过直接与工厂合作,提供大量低价商品,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在袜子产业,拼多多的模式带来了显著的成本压缩效果。浙江诸暨的袜子工厂为了满足拼多多的低价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成本。例如,八月酷暑时节,体感温度达到40度,诸暨的一家袜子工厂连空调都不敢开,以节省电费。袜子工厂的老板黄雄表示,开一个机器一天最多挣30块钱,最少挣15块钱,开30台机器也就不到500块钱,而开空调一天的电费就要300多,所以不敢开。袜子工厂的逻辑十分简单粗暴:将成本和利润压到最低,每个环节只挣1分钱,用几乎最低的价格将袜子供给客户。

这种极端的成本控制措施,使得袜子的生产成本被压缩到极低的程度。2023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频道销售额达到了1000亿元,同比增长了50%。

分布式农业革命

深入田间地头的“农地云拼”模式,让云南的紫皮大蒜48小时直达东北餐桌,价格比菜市场低30%。2022年,拼多多农产品GMV突破3000亿元,创造了独特的非标品供应链网络。2023年二季度为例,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涉农商家数量同比增长60%,农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0%。湖北洪湖的莲藕产业在拼多多的助力下,当地最大的莲藕类生产企业在拼多多的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还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例如,拼多多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额在2023年达到了4000亿元,同比增长了33%。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供应链改造,让拼多多在传统电商的成本结构中撕开缺口。

三、商业战略

1. 低价

拼多多以低价商品吸引消费者,通过拼单模式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这种低价策略在经济下行、消费萎缩的背景下,迎合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需求,使得拼多多在下沉市场迅速崛起。然而,低价策略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通过销售假货来降低成本,从而在拼多多平台上以低价吸引消费者。

根据五粮液发布的《致五粮液消费者的告知书》,在对消费者在线上平台购买的148瓶五粮液产品进行鉴定时,发现其中有18瓶为假冒产品,占鉴定总数的12%。在这18瓶假冒产品中,有14瓶来源于某大型电商平台“百亿补贴”频道中的店铺,占假冒产品总数的77%。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平台的声誉和形象。拼多多的低价策略虽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但也为假货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通过销售假货来降低成本,从而在拼多多平台上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之后将重点分析的 “柠檬市场” 的形成或者是“劣币驱逐良币”。

除了此前提到的袜子市场,这种现象在卫生巾市场同样存在。一名女性消费者在青岛某商超内购买卫生用品。根据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约60%的消费者在选择卫生巾时,价格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记者分别从超市和网购平台购买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某知名品牌弹力贴身柔棉感30片日用卫生巾,在青岛某商超的售价为20多元,京东的价格为17.9元一包,淘宝的价格为19.9元一包,拼多多的价格为12.9元一包。从价格来比较,网购平台要比实体商超更有优势。

即便是最便宜的渠道,一片知名品牌的卫生巾也就是0.43元,比普通不知名品牌卫生巾0.2元一片的价格贵了一倍还多。在市场竞争方面,卫生巾行业呈现出品牌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特征。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知名品牌如苏菲、高洁丝、护舒宝等通过大量广告和品牌建设,树立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占据市场份额的60%—70%。而杂牌卫生巾则依靠低价策略,在占据剩余的市场份额。

2.社交电商

拼多多借助社交平台的传播力量,通过“砍价”“拼单”等功能,鼓励用户分享商品信息,从而实现裂变式增长。这种社交电商模式虽然降低了获客成本,提高了用户粘性和活跃度,但也使得假货问题更容易被掩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更关注价格和社交分享,而忽视了商品的质量和真伪。

由于损失厌恶心理,当用户为砍价投入一段时间后后,放弃意味着沉没成本归零,这种心理强迫使其不断拉新。加之对赌徒心理的把握,例如,转盘抽奖、现金红包等设计,用不确定奖励刺激多巴胺分泌。借助微信生态的裂变传播,让交易行为嵌入中国特有的“人情社会”网络。某个县城大妈发起的团购,可能瞬间激活整个亲友群的消费狂欢。

3.开放平台

拼多多采用平台开放模式,允许大量商家入驻,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这种模式虽然丰富了商品供应,但也增加了平台对商品质量把控的难度。截至2024年,拼多多的商家数量已达到1420万家。拼多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商家,还为许多弱势群体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宝妈、夫妻店等活跃于拼多多的就业生态中。

四、拼多多柠檬市场的形成

柠檬市场,也称次品市场或阿克洛夫模型,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导致低质量商品充斥市场,而高质量商品逐渐被挤出的市场现象。这个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在1970年提出,并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1. 信息不对称

在拼多多平台上,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买方在交易之前无法准确了解产品的真实质量,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商品的平均质量,难以分辨商品的好坏。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买方对产品的价值和质量存在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市场的效率。例如,拼多多平台上的假货问题,使得消费者难以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导致市场中低质量产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2024年的数据,拼多多的投诉量高达42.83万宗,其中假货问题占比较大。

2. 平均质量下降

由于买方无法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卖方有动力在市场上提供低质量产品,而高质量产品的卖方可能因为无法获得更好的价格而退出市场。这种现象在拼多多平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拼多多平台上的假货问题,使得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度下降,导致高质量产品的卖方逐渐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假货问题。2024年,拼多多的人均订单数量仅从70涨到了80,而客单价甚至比两年前还下降了。

4. 不完全交易

买方可能因为对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而对价格提出质疑或者在交易中遭遇风险,买家通常会压低价格以避免潜在的损失。导致交易难以达成或交易量下降。在拼多多平台上,消费者对假货的担忧使得他们在购买商品时更加谨慎,导致交易量下降。例如,拼多多平台上的假货问题,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加谨慎,导致交易量下降。2024年,拼多多的 GMV 增速明显放缓,显示出市场交易活跃度的下降。

5. 优质商品退出市场

由于买家只愿意支付平均价格,提供高质量商品的卖家会发现自己的商品无法获得应有的价值,从而逐渐退出市场。拼多多平台上,低价商品泛滥导致高质量商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使用劣质材料或简陋工艺,这导致了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此外,拼多多的低价策略也使得商家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这些因素导致高质量商品的卖家逐渐退出市场。

6. 市场质量下降

随着优质商品的退出,市场上的商品平均质量下降,进一步导致平均价格下降,最终市场上只剩下低质量商品。拼多多平台上的假货问题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加谨慎,导致交易量下降。此外,拼多多的售后服务也被消费者频频诟病,退换货流程繁琐且标准不一,售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这些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质量的下降。

五、假货问题的原因

1. 平台规模庞大,管理难度大

拼多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商家数量,这使得平台在管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平台需要对海量的商品信息进行审核和监控,但人力和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做到全面覆盖。此外,拼多多的商家分布广泛,商品来源复杂,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例如,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数增长了30%,新增用户数超过1亿,这使得平台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2. 商业模式决定对假货容忍度高

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在迎合消费者对价格敏感需求的同时,也成为了假货滋生的温床。这一策略犹如潘多拉的魔盒,释放了消费者对低价的极致追求,却也引来了假货的幽灵。一些不良商家为了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不惜以次充好,销售假货,以低价吸引消费者,追求高额利润,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影响了平台的声誉和形象。

拼多多平台上的 “百亿补贴” 频道,本是吸引消费者的一大利器,却因假货问题而蒙上了阴影。据五粮液发布的《致五粮液消费者的告知书》显示,在对消费者在线上平台购买的 148 瓶五粮液产品进行鉴定时,发现其中有 18 瓶为假冒产品,占鉴定总数的 12%。在这 18 瓶假冒产品中,有 14 瓶来源于拼多多 “百亿补贴” 频道中的店铺,占假冒产品总数的 77%。

拼多多的假货问题与其商业模式密切相关。拼多多的平台开放模式允许大量商家入驻,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但为了追求低价和高销量,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选择销售假货,而平台为了维护商家利益和用户活跃度,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例如,拼多多的在线市场服务主要为商家广告收入,2023 年在线市场服务实现营收 1535.41 亿元,同比增长 49.5%,这表明拼多多对商家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假货问题的容忍度也相对较高。

这种模式虽然丰富了商品供应,但也增加了平台对商品质量把控的难度。截至 2024 年,拼多多的商家数量已达到 1420 万家。海量的商家和商品,使得平台难以对每个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商品质量检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平台的漏洞,销售假货牟利,而平台在发现假货问题后,往往采取下架商品、封禁店铺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监管力度不足,处罚措施不严

拼多多对假货问题的监管力度不足,处罚措施不严。尽管拼多多声称对假货采取零容忍态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台对售假商家的处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一些商家在被处罚后,仍然继续销售假货,甚至通过更换店铺名称、重新注册等方式逃避监管。例如,拼多多的累计投诉量达42.83万宗,在全网位居榜首,但其回复量仅9.13万,完成量6.75万,约占投诉量的1/7,这表明拼多多对假货问题的处理效率较低。

同时由于商家数量众多,拼多多难以对每个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商品质量检测。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平台的漏洞,销售假货牟利,而平台在发现假货问题后,往往采取下架商品、封禁店铺等措施,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拼多多的运营主体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有27130份裁判文书,相关开庭公告37498份,法院立案信息23293起,合计约8.7万宗,创下中国互联网公司司法诉讼数量新记录。

4. 用户对假货的容忍度较高

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如同一层薄纱,既遮掩了商品的瑕疵,也模糊了消费者对质量的审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更关注价格和社交分享,而忽视了商品的质量和真伪。这种模式下,商品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一旦假货问题被曝光,容易引发消费者的恐慌和不信任。

拼多多的用户群体对价格敏感,对商品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使得用户对假货的容忍度较高。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到假货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积极维权。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假货的存在,使得拼多多在解决假货问题上缺乏动力。例如,拼多多的用户反馈关键词中,好评主要集中在价格便宜和商品丰富等方面,而差评则集中在产品质量问题和虚假买卖等方面。

六、不同平台比较

1. 淘宝的假货问题及解决方案

淘宝作为中国最大的C2C电商平台,商家众多,监管难度较大,假货问题也较为突出。淘宝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措施来打击假货,但仍然难以完全杜绝假货问题。淘宝的假货问题主要集中在服装、名牌(含玉石、珠宝首饰)、美妆护肤等品类。例如,2024年,淘宝商城投诉量达108,922件,已回复16397件,已完成仅14959件。

2. 京东的假货问题及解决方案

京东以自营模式为主,主打正品行货和高效物流服务,目标用户为追求品质和快速配送的中高端消费者。京东对商品质量有严格的把控,对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商品抽检,确保商品的正品性和质量。尽管如此,京东第三方商家平台上也存在假货问题,消费者需要仔细辨别。例如,2024年,京东商城投诉量为116,025件,解决率高达84.17%。

七、重塑下沉市场消费格局的颠覆者

拼多多的出现,恰似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影响力远超商业范畴,深刻重塑了中国下沉市场消费格局,为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

需求分层并非消费降级。拼多多关注产品在低价下的极致功能表现,让消费者以最低价格享受最高性价比。它让偏远地区用户首次体验到电商服务,打破地域限制,是技术平权的体现,让被主流电商忽视的消费者也能享受便捷购物。

克里斯坦森曾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 “破坏性创新总是从低端市场开始” 的观点。他认为破坏性创新通常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开始,通过提供更简单、更便宜、更便于使用的产品或服务,逐渐满足主流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最终颠覆现有市场格局。拼多多正是例证之一,其增长密码在于用技术手段实现商业民主化。当传统电商忙于消费升级时,拼多多俯身拥抱下沉市场,通过低价策略和社交电商模式,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生活质量。

拼多多通过 “拼工厂”“拼农货” 等模式,直接对接生产商,剔除多余中间商,缩短供应链,降低商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购买心仪商品。同时,为同类目的最低价商品提供免费流量,筛选售价最低卖家,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零售业本质是连接生产与消费,拼多多提升消费体验,方便消费者找到所需商品,还通过缩短供应链,降低商品售价,提升零售效率。

拼多多的团购模式使农产品规模化销售,降低单位成本,增加农民总收入。平台直接连接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使农产品更快、更直接地到达消费者手中。“零佣金” 政策降低销售费用,提高农户收益。“百亿补贴”“多多果园”“限时秒杀” 等活动为农产品提供曝光机会和流量支持,促进销售,增加农户和商家收入。

拼多多的崛起,为下沉市场消费者带来实惠、更多选择和更低价格,满足其需求,推动电商行业发展和创新。

八、参考

3.15 消费者报告:拼多多 42 万投诉量居榜首,假货扫荡上百民族品牌 - 新浪看点

拼多多:在争议中野蛮生长的商业密码 - 搜狐

2024 年拼多多研究报告:国内基本盘稳固,海外业务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 长城证券

假货屡禁不止的拼多多为什么大而不倒?- 腾讯网

追赶拼多多的商人们:4块钱100包纸巾,10块钱10双的袜子,做吗? - 36kr

如今你很难买到一双纯棉袜子,背后是拼多多的功劳 - 晰数塔互联网快讯

拼多多的百亿研发,造福了谁?- 新浪财经

任泽平:我被拼多多骗了!- 花椒财经

出海再远,拼多多根都扎在中国农业与农村

拼多多2023年年报数据解读-尖子生的“苦恼” - 网经社

“百亿补贴”售假?五粮液再打假:77%假酒出自“某电商平台”|双11观察 - 财联社

记者探访低价爆款卫生巾源头,成本1毛一片钱被谁赚了?- 青岛财经网

中国社科大报告:拼多多系统性激发电商就业生态二次繁荣,带动逾5500万人就业 - 电鳗快报

淘宝系“霸榜”黑猫投诉黑榜!商家关店跑路,订单损失难追回 - 时间财经

2024消费者怒火狂飙!投诉激增,涉诉金额超57亿!- 消费电子

拼多多数据全面解析,揭开裂变“面纱”

柠檬市场 - 百度百科

电子商务平台“拼多多”面临的诚信危机及其对策

解码拼多多“新质供给”:产业带高质量转型的新电商实验

拼多多暴跌背后的隐忧:低价策略与质量困境深度剖析

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本源与发展

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理论 - MBA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