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yang 2002

东方表达:同样是中国文化《哪吒》和《功夫熊猫》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 simons ·
文化差异

在《哪吒》之前,四二(笔者)最喜欢的是《功夫熊猫》,那还是我在小学的时候看的。

《哪吒》系列与《功夫熊猫》系列可谓是中美两国动画电影的代表,两者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视觉符号、角色塑造、叙事风格等方面展现了相似类型动画中,两国文化的底层差异。

比较

一、视觉符号

首先是《哪吒》中的文化东方,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为蓝本,对哪吒这一经典神话人物及其相关故事进行了改编与延续,其中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结界兽的造型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青铜面具,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影片构建了具有中国传统纹饰和文化遗产的视觉体系:太乙真人的水墨画卷、敖丙的万鳞甲、陈塘关的青铜纹饰,乃至山河社稷图里的蓬莱仙岛,均源自《山海经》《封神榜》的古典意象。这些符号不仅是美学装饰,更是文化身份的宣言。

在《功夫熊猫》中更多的是形式东方,虽然融入了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但其本质上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挪用与再创作。它将中国功夫、熊猫、中式建筑等元素与西方的叙事结构和幽默风格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这种"泛东方主义"处理,本质是将文化符号降维为视觉奇观。正如阿宝用筷子夹包子的滑稽场景,中国元素成为服务剧情的工具,其深层文化意义被悬置。

虽《功夫熊猫》在文化呈现上是成功的,但是其内的文化底蕴始终是抽离的,是一种对 “神秘东方” 的幻想,影片以中国元素为外壳,内核却是典型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视作是好莱坞叙事结构下的一种中国文化的视觉产物。

二、角色塑造

从 “我命由我不由天” 到 “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哪吒的形象极具传奇色彩,从出生到成长都充满了神话色彩。从出生开始,哪吒就及其不同,这与中国传统有关。中国古代神话深受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如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强调天命、宿世因缘等观念,认为伟大的人物出生时往往伴随着天象异变、神灵显现等超自然现象,以彰显其非凡的来历和使命。例如,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天地异变,九龙灌顶,预示着其将成为伟大的觉者。

哪吒的叛逆与悲剧性命运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宿命论” 与 “抗争精神” 的冲突。哪吒的成长不仅是个人英雄的崛起,更是对集体利益的捍卫,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舍生取义” 的价值观。在中国神话中,哪吒与孙悟空都是极具反抗精神的角色。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则大闹东海,两者都体现了对权威的反抗。

而《功夫熊猫》中阿宝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价值观,英雄人物的出生更多地被赋予了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意义。例如,超人、蝙蝠侠等英雄人物的出生并没有特别的传奇色彩,但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他憨厚、幽默,甚至有些笨拙,但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英雄。阿宝的成长路径更注重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体现了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与“平等竞争”的精神。他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而是通过努力争取而来。阿宝和乌龟大师在圣桃树下的聊天中展现的也尽是个人迷茫。在美国文化中,蜘蛛侠也是一个通过个人奋斗成为英雄的典型例子。彼得·帕克原本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通过意外获得超能力后,他选择成为超级英雄。与阿宝一样,蜘蛛侠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升实现的。

简单来说,《哪吒》的人物塑造更为委婉复杂,而《功夫熊猫》的人物塑造则更单一固定,最明显的就是情感的表达。《哪吒》更注重情感与冲突的深度挖掘,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友情、哪吒与父母的亲情以及哪吒与命运的抗争等情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成长历程,人物更为立体。《功夫熊猫》偏向于直接得表达。这两种表达方式都符合了原始创作团队的本土文化传统设定,直直接的感受就是《哪吒》的感受会更情意绵绵,而《功夫熊猫》的感觉会更单一。

《哪吒》的角色塑造更加立体和复杂,哪吒、敖丙、李靖、殷夫人等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哪吒的叛逆、敖丙的善良、李靖的严厉与关爱、殷夫人的温柔与坚强,都通过细腻的情节和对话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而《功夫熊猫》中的角色塑造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阿宝、大师、盖世五侠等角色虽然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点,但其形象和性格相对较为单一和固定。影片更注重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情节的发展,来展现角色的成长和变化,而不是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复杂性。

三、叙事形式

《哪吒》在叙事上采用了传统神话与现代改编的结合,既有中国古典戏剧的浪漫主义色彩,又融入了现代动画技术的视觉冲击。影片通过丰富的特效和精美的画面,展现了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其中,其中,影片在叙事上更注重情感与冲突的深度挖掘,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友情、哪吒与父母的亲情以及哪吒与命运的抗争等情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成长历程。

在艺术表现上,不仅在视觉特效上展现了中式美学,如陈塘关的古建筑、昆仑山的仙气缭绕、东海龙宫的神秘瑰丽等,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沉浸感。《功夫熊猫》的画面风格虽然借鉴了中国古典美学,但其整体表现更符合好莱坞动画的工业化标准。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不仅在外形动作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武术,更深入地试图传达与中国武术相关的传统思想内蕴。例如,在第一部中,无字武功秘籍象征着领悟和悟性的重要性,暗示着真正的武学精髓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和文字,而在于内心的领悟和实践。第二部中,关于“烟火”(火药)的观点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利用,同时也暗示了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第三部中,“气”的真正内涵则展现了中国哲学中的生命能量和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内在力量的培养和运用。

除了功夫之外,《功夫熊猫》系列对于中国山水、建筑、食物、风俗等元素的运用,也体现了其灵活的“拿来主义”。这些元素的使用并非简单地堆砌,而是在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创新,使其更符合国际观众的审美和理解。例如,影片中的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背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服饰、以及各种中国传统食物的描绘,都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也让国际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从叙事结构来看,《功夫熊猫》系列采用了经典好莱坞叙事与超级英雄电影的结合。在经典叙事方面,熊猫阿宝作为主角,沿用了好莱坞常见的以有缺陷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的模式,使其具有强烈的移情功能。阿宝在一开始并不具备学武的天赋,但他对功夫的迷恋与向往却十分强烈,这种强烈的欲望推动了整个叙事的发展。影片通过设置各种障碍和挑战,使阿宝的欲望实现过程变得曲折,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故事情节。电影的弧光由此形成:一个资质平庸的无名小卒,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成长,最终成为了功夫盖世、拯救世界的英雄。

除了经典叙事之外,《功夫熊猫》系列还借鉴了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类型惯例。在每一部影片中,都会设置一个超级大反派,阿宝与大反派的较量过程与经典叙事紧密交融在一起。这种超级英雄电影的类型惯例,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紧张刺激的情节,也为系列电影的持续生产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