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斯在《品牌的起源》中说:“开创并主导一个新品类是打造强势品牌的捷径。”
猕猴桃原产于中国,最初被称为“羊桃”(Yang Tao)或“猕猴桃”(Mihou Tao)。
20世纪初,猕猴桃被引入新西兰。
1904年,一位名叫Isabel Fraser的女教师从中国带回了猕猴桃的种子,并成功在新西兰种植。
最初,这种水果在新西兰被称为“中国鹅莓”(Chinese Gooseberry),因为它的外观与欧洲的鹅莓(gooseberry)有些相似。
1959年,新西兰的一家水果出口公司(Turners and Growers)决定将“中国鹅莓”更名为“奇异果”(Kiwifruit),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
这个名字来源于新西兰的国鸟——奇异鸟(Kiwi Bird),这种鸟也是棕色且表面有绒毛,与猕猴桃的外观相似。
更名策略非常成功,使得这种水果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流行起来。
这种水果与新西兰的国家形象紧密相连,成为新西兰的一个重要象征,以至于很多中国人都以为它原产于新西兰。
品类命名八字决就是:有根、好感、直白、简称。
有根
品类命名应该表明新品类的来源,符合品类分化的规律。
新品类往往来源于某个抽象品类的分化。
抽象品类能够对接顾客的抽象需求,老品类能够对接顾客的具体需求。
比如酸奶、豆奶,他们的根都是奶。对接了顾客对 “奶” 的需求,
轿车、卡车的根都是车,对接可顾客的交通运输的需求。
运动鞋、休闲鞋的根都是鞋,对接了顾客对步行护足的需求。
有以后一个新品类有多个根可以选择,那么应该选择什么呢?
答案是 “傍大款”。
比如用苹果汁发酵的饮料,既可以叫做 “发酵苹果汁”,也可以叫做 “苹果醋”。
我们明显可以想象到到 “苹果汁” 作为大款,其顾客应该会多于 “苹果醋”。
如果当初使用 “苹果汁” 这个名字会不会更好呢?
好感
当新品类存在几个候选名字的时候,应该选择让顾客产生更大好感的名字。
人造黄油的原料主要是植物,比如大豆、菜籽、棕榈等。
叫做植物黄油、大豆黄油会不会让人更有好感呢?
在观赏物中,通常都喜欢取一些好听的名字,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发财树、金钱树、富贵竹、罗汉松、仙人掌等。
直白
品类名应该直指品类的核心特点,或者形象化,不要晦涩难懂。
“水蜜桃” 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好的例子,听上去就可以学想象到这个产品在嘴里的感觉。
“越野车” 清晰地表明了该类汽车的主要用途和特点,即能够在复杂的野外路况下行驶,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和越野性能。
消费者一听就能明白其与普通轿车、SUV等车型的区别,以及适合的使用场景。
在健康生活方式引领时代之后,一些品牌喜欢在品类名上加 “健康” “绿色” “环保” 等名称,比如:“健康活力饮”,其实消费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品类名是什么。
这样的例子还有 “智能生活助手” “多功能电子设备” “个性定制服饰” “潮流单品” “环保家居” 等。
简短
简短是从传播的角度考虑的。
“计算机” 比 “电脑” 多一个字,在传播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说 “电脑”,只有在专业的场合才会说 “计算机”。
如果名字太长,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简化,比如 “超级市场” 被简化成了 “超市”,“四轮驱动越野车” 被简化成 “四驱车”。
或者在可长可短的名称中,会选择更短的,比如 “群全球定位系统” 的 “GPS”,“计算机断层扫描” 的 “CT”。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简” 和 “短” 是两个不同的意思。
简,即直白、容易理解。
短,是字数少。
也就是说,在命名的时候,应该首选哪些好理解的,并且字数少的。
如果语义表达一样,那么优先选择字数更少的。
如果字数相同,那么应该首先文字简单的、浅显的、顺口的、容易听写的、容易拼写的、输入法打字排序靠前的。
但是一些时候,字数多的也会省出,比如生活中常用 “西红柿” 而不是 “番茄”,因为 “西红柿” 的发音比较省力。
而一旦作为包装产品的时候就更常用 “番茄” 了。